龙泉山首轮抚育收官 干旱山区生态修复立标杆
近日,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国家储备林项目2025年第一轮抚育工作圆满收官,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、提升森林质量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。自2021年11月项目启动以来,在中国铁建昆仑投资集团的牵头下,联合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等多家实力央企,与政府方代表森投公司携手共进,针对龙泉山干旱的特殊地理条件,秉持着“一分栽九分管”的理念,稳步推进各项工作。
龙泉山地处成都平原东缘,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,使得其林木养护难度远超其他地区。作为项目承建单位,中铁二十三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精心制定并严格落实科学的抚育施工方案。在灌溉环节,项目团队全力构建“蓄引提灌”一体化网络,新增130万立方米山坪塘、蓄水池库容,搭配智能滴灌系统,精准供水,让每一棵树苗都能畅饮生命之水。同时,大力推行“松土覆草+保水剂应用”技术,将松土深度精准控制在15至20厘米,再覆盖防草布,极大地提升了土壤保水能力,抚育区苗木存活率较常规管理大幅提高12个百分点。
671号小班,工人正在进行采伐清理工作(席煜楠 摄)
在林分结构优化方面,施工严格遵循“伐小留大、伐密留稀、伐劣留优”的原则。对于前期营造的林区,针对过密区域实施科学间伐,为森林生长释放空间。间伐后,同步补植榉树、无患子等耐旱且珍贵的乡土树种。通过半径100厘米范围的块状铲草作业,以及按容器苗400g/株,灌木100g/株标准进行分级施肥,有效改善了林木生长环境,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对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。
本次抚育施工从4月全面启动,历经3个月紧张作业,于7月顺利收官,覆盖了2022至2024年度栽植的国土绿化林、集约人工林以及现有林改培区等重点区域,抚育面积近19万亩。项目创新采用“科技+人力”双轮驱动的管护模式,组建21支专业施工队伍,配备792名管护人员,实施网格化巡护,确保每一片林地都能得到悉心照料。此外,项目全程落实“施工前-中-后”影像存档制度,借助质量追溯体系,经第三方监理验收,抚育工序合格率达到100%。
据项目负责人介绍,今年首轮抚育成效显著,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,为后续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目前,已累计完成营造林21.86万亩,建成水蜜桃基地3800亩、油橄榄基地2500亩,同步推进740亩苗圃基地建设,为生态修复提供优质种苗保障。还建成12公里林区道路、30万立方米蓄水设施、3座智慧管护房、3个固定样地、3个径流观测场、15个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微站等配套设施。
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张林评价道:“龙泉山项目在生态建设方面成效突出,造林成活率高,树种搭配合理。此次第一轮抚育工作,更是在提升森林质量、调整森林结构上迈出了坚实步伐,为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。”成都自然博物馆(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)姬俏俏博士也指出,龙泉山项目在生态修复过程中,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,通过合理的抚育措施,丰富了林下植被种类,为众多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。
展望未来,预计到2029年,全山将建设、修复山林56.6万亩,维修道路123.11公里,扩建或修缮蓄水库容130万立方米,增加森林碳汇1622万吨以上。下一步,项目团队将基于本次抚育的数据成果,进一步优化秋季二次抚育方案,持续深化智能化监测网络建设,不断探索干旱山区生态修复新路径,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筑牢绿色生态屏障贡献力量,也为全国干旱地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