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企赋能下的龙泉山乡村振兴图景
青山生金记
清晨的龙泉山笼罩着薄雾,56岁的陈大姐骑着电动车穿过土门村,停在苗圃大棚前。她熟练地打开喷淋系统,刚出土的无患子幼苗挂满水珠,身后是一排排整齐的棚架杆——这里是中国铁建昆仑投资集团和中铁二十三局共建的千亩苗圃基地,也是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国家储备林项目的一部分。
央企入山 青山变金山
作为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实施方,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的指导下,两家央企在龙泉山5个区县29个乡镇开展生态修复,总面积56.6万亩。项目总工程师指着奥维地图上的671号区域说:“以前这里种的都是单一的巨桉,现在我们砍掉密的、留下稀的,补种了榉树、无患子等珍稀树种,每亩补植41棵,既能保持水土,也为以后发展产业留空间。”
工人正在现场作业(姜耀荣 摄)
在龙泉驿区山泉镇,水蜜桃示范园里的桃树挂满了果子。中铁二十三局引进了矮化密植技术,用智能系统控制浇水施肥,产量提高了30%。项目负责人说:“现在这片已经种了3800亩桃树,以后要扩大到上万亩,春天开花吸引游客,夏天摘果子卖,形成一条生态产业链。”
村民变工人 山间有新业
苗圃大棚里,从凉山州搬来的沙大哥正往无纺布袋里装轻基质,一个袋子7分钱,他和家人一天能挣两三百元。“以前在老家种土豆玉米,收入少,没想到种树能挣这么多!”像他这样的外来务工家庭,在龙泉山2000多个作业点很常见。
沙大哥正将轻基质配方土装入无纺布袋中(王海燕 摄)
本地施工队长胡子亮带着200多个工人在林子里干活,他干林业十多年了:“以前种树全靠人力,现在央企带来技术和资金,我们按标准施工,每天能挣200元。”自项目启动以来,已累计提供了上百万人次的季节性岗位,让众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。
甜蜜产业链 激活新价值
在成都万象城的“古驿森鲜”展台,消费者品尝着中蟠104水蜜桃的鲜甜。这是中铁二十三局打造的农产品品牌,通过国企开放日等活动,将林间果实直送城市餐桌。品牌负责人说:“我们正在研发果酒、桃胶等产品,以后还要建冷链物流中心,把桃子的价值挖得更深。”
国企开放日活动现场(施炜炜 摄)
从生态修复到产业发展,央企的“林业+”模式有了效果:上万亩桃林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,相当于2.4万辆汽车的排放量;每亩经果林产值超过一万元;12公里的林区道路把各个产业点串了起来。陈大姐边给苗木喷营养液边说:“现在在家门口上班,比出去打零工稳定多了。”
如今的龙泉山,山还是那座山,但树变值钱了,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,生态和产业一起发展。央企的参与,让乡村振兴的规划一步步成为现实。